黃曲霉B1(Aflatoxin B1簡寫為AFB1)是二氫呋喃氧雜萘的衍生物,含有一個雙呋喃環和一個氧雜萘。黃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學物質中致癌性最強的一種。黃曲霉毒素B1對包括人和若干動物具有強烈的毒性,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對肝臟的損害。
在天然食物中以黃曲霉B1最為多見,危害性也最強,國家質檢總局規定黃曲霉B1是大部分食品的必檢項目之一。 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黃曲霉B1的毒素特性
黃曲霉毒素能溶于多種極性有機溶劑,如氯仿、甲醇、乙醇、丙醇、乙二甲基酰胺,難溶于水,不溶于石油醚、己烷。黃曲霉毒素對光、熱、酸較穩定,只有加熱到280—300℃才裂解,高壓滅菌2小時,毒力降低25%—33%,4小時降低50%。
黃曲霉毒素B1 - 存在 黃曲霉毒素B1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花生、玉米、稻谷、小麥、花生油等糧油食品,且以南方高溫、高濕地區受污染最為嚴重。黃曲霉毒素耐熱,280℃才可裂解,故一般烹調加工溫度下難以破壞。
毒素代謝
黃曲霉毒素B1的代謝主要發生在肝臟,它在細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轉化成黃曲霉毒素M1、黃曲霉毒素M2、黃曲霉毒素P1、黃曲霉毒素Q1、黃曲霉毒素B2α、黃曲霉毒素醇等物質。黃曲霉毒素B1通過羥基化作用轉化成黃曲霉毒素M1(AFM1)。
黃曲霉毒素M1是黃曲霉毒素B1的代謝產物,不同動物以牛奶中的AFM1代謝物含量最高。
毒性特征
黃曲霉毒素B1的極性毒性是10倍,的68倍,慢性毒性可誘發癌變,致癌能力為二甲基亞硝胺的75倍,比二甲基偶氨苯高900倍,人的原發性肝癌也很可能與黃曲霉毒素有關。